2021-11-22
实现农产品可追溯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是保障食品安全和品质的根本性措施。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大数据管理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建设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的政策条件和技术条件日益成熟。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具有新的运行机理和新的实施模式,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为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的开发、运行和维护提供支持和保障。
农产品加工业是我省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要培育农业全产业链,这也是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发展的最终目标。基于上述逻辑分析,本报告以我省农产品,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农业全产业链视角,通过大数据等多种手段,来构建数字农产品溯源体系,解决农产品产销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为提升辽宁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和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是采集记录产品生产、加工、储运、流通、消费等环节信息,最终实现农产品跟踪和溯源的各种制度和手段交互作用的整体。
建立信息可追溯体系,保障农产品供给质量,确保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健康,这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际上,食品可追溯系统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被普遍运用,通过RFID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远程视频监控技术等多种手段,对农产品的生产、仓储、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全程质量跟踪。
第一,能够有效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确保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是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的初衷。通过“万物互联”,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能够记录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各环节的海量信息,可以保障广大消费者充分了解农产品生产、加工、检验检疫、运输、储存、销售各环节的各类信息,以便消费者购买到安全、可靠、放心的农产品。
第二,促进农业提质、增效。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已不再满足于“吃饱”和“吃的安全”,绿色、有机、优质、高档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扩大。农业全产业链“精耕细作”,尽可能向消费者销售无污染、无添加、绿色、有机的高附加值农产品,有利于扩大优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以及提高全产业链的生产效率。
第三,可以有效解决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让优质农产品享受高价格,引导农业全产业链“精耕细作”,扩大优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优质农产品收取高价,还可以增加农业劳动力的收益。
h3>(二)我国农产品追溯体系存在的问题第一,存在“九龙治水”现象。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中央部委均建有各自的农产品追溯系统,除此之外,全国不少地方和企业也都建有不同层级的农产品追溯系统。总体呈现出“政府主导”“各自为政”以及“轻视运维”的弊端。首先,农产品追溯体系的开发成本增加,不能形成规模经济,造成资源的浪费。其次,一个企业要应对多个追溯系统,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再次,消费者同样要使用多个追溯系统,不利于农产品追溯体系的市场推广。最后,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各管一段”,容易造成“没人管”以及“谁都管,谁都管不好”的问题。最后,“分段式”监管容易导致农产品信息链断裂,影响追溯体系功能的发挥,降低了追溯体系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第二,追溯体系建设成本高。农产品溯源管理的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在于高昂的成本,从田间到餐桌要实现全流程追踪需要支付高额的管理成本。追溯体系的研发和建立周期较长,投入的固定成本高,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风险高,存在商业泄密等风险,使得“中、小、散”的市场主体不愿参与其中。
第三,农产品追溯体系的价值还未完全实现。由于存在各追溯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农产品追溯体系数据不全、数据链断裂等问题,消费者使用农产品追溯体系的热情也不高,产生了消费者不感兴趣、不愿付费的“数据垃圾”。这又反过来降低了其他追溯主体参与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加重数据缺失和数据链条断裂问题。
农业龙头企业的资金实力雄厚,生产加工技术先进,标准化程度高,质量管控体系严格,生产经营组织的效率高,效益强,市场认可度和市场占有率高。
农业龙头企业开发建设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已有个别成功案例,经过数年数据收集和系统研发,农夫山泉为旗下“17. 5度橙”等农产品建立了数字化追溯体系。通过观看农夫山泉的宣传视频和扫描“17. 5度橙”的二维码,消费者依靠传感器、移动终端、视频监控系统等物联网技术,能够观看到一颗橙子从“田间”到“舌尖”过程中的所有流程及其所在环境的信息。凭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被有效规整,并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方式传递给消费者,使消费者更愿意并且更放心购买“17. 5度橙”。
实施农业龙头企业模式具有诸多优势,第一,企业可以自主确定和变更追溯的环节和信息;第二,农业龙头企业的员工素质较高、培训体系成熟、生产流程及操作规范的标准化程度高,数字农产品追溯系统的学习时间短、适应快、柔性程度高; 第三,鉴于龙头企业的市场地位和品牌效应,消费者对其溯源系统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较高;第四,可以较为准确地测算追溯系统的成本和收益,企业可以根据成本和收益自主确定是否升级或继续使用追溯系统。与此同时,采用农业龙头企业模式也有一些劣势,相比其他模式,数字农产品追溯系统的开发、运行和维护成本全由一家企业承担,特别是前期固定成本较高。这些费用将推动农产品价格上升,减少消费者的福利。
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指根据国家法律规定,以地域名称冠名并标志的特有农产品。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造就了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独特品质。依赖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人文因素,地理标志农产品具有独特的品质,这为地理标志农产品注入了强大生命力。
2005年,“五常大米”成为黑龙江省首批地理标志产品,已成为五常市的支柱行业之一,为保护“五常大米”的品牌声誉,近年来,五常市政府打造五常农业互联网中心“水稻溯源服务体系”。通过扫描不同品牌“五常大米”包装袋上的二维码,可以看到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证书、营业执照、绿色有机食品证书以及稻米的生产、加工、质检和销售信息。通过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五常大米实现了从种子到生产、加工、销售全程保质、保真、可溯源。据五常市政府报道,2020年“五常大米”的品牌价值达701. 97亿元。
将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嵌入现有电商平台是一种值得关注的开发和推广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走进千家万户,线上购买农产品已十分普遍。保证“线上”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同样重要。因此,也就有必要在“线上”建立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电商平台具有领先的大数据智能化管理技术和先进的物流体系,汇聚了众多农产品生产者和经销商,可以有效掌握农产品的生产者信息和物流信息,初步具备了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的功能。同时,电商平台上有亿万消费者,可以较为高效地向市场推广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该模式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极大地降低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的开发和运行成本。
由政府牵头建立并推广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具有诸多优势。一是有基础。政府可以整合现有各地区、各部门的农产品追溯体系,节约开发成本。二是有能力。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的建立需要在系统开发、技术应用、人员培训、市场推广、协商合作等方面投入巨大的成本,政府可以集中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开发和推广。三是有公信力。政府建立和推广的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有利于使消费者更加相信所追溯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利于降低面向消费者的营销成本,短期内凝聚一批用户。政府组织推广模式的挑战在于如何调动企业、第三方机构的参与热情。前期可以考虑通过财政补助和税收减免的方式吸引企业加入。
一方面,发挥有效市场的作用。农产品追溯体系本质上应该是市场主导的商业化运行体系,特别是当推进“电商+追溯体系”模式、大型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模式、农业龙头企业模式时,政府不能“越位”。市场需求自然会催生生产者、第三方机构参与建设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的热情。更多用户加入也将促使追溯系统开发商强化功能,改进用户体验。市场机制是农产品追溯体系可持续运行的内生动力。
另一方面,发挥政府的作用。特别是实施政府组织推广模式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模式时,建立健全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政府应提请农产品安全立法,制定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的行政法规和实施细则,强化对整个追溯体系的顶层设计,积极推广,严格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检验检疫工作和执法工作,加强对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各环节信息真实、可信。只有通过政府“看得见的手”和有效市场“看不见的手”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推进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
一要积极推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和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深度融合,创新孵化5G智慧农业核心科技企业,开发数字化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建设覆盖农业全产业链条的数字农业试验区。二要加快推进省智慧农业中心建设,加强全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建设,推动行业数据向数据中心集中于共享,促进传统农业向数字化转型升级。三要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优势产业资源聚集,吸引社会资本,积极推进农业大数据产业园区建设。
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将追溯体系嵌入到农产品田间管理、用工管理、生产加工、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形成对农产品的全过程追踪。农产品全产业链企业能够实时掌握农产品的各项数据,进而做出快速响应,提高农产品的生产与经营效率。具体而言,一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管理,构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倒逼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力争2025年底农产品进入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超过50%。二要支持建设集在线交易、信息发布、位置跟踪、质量追溯、技术咨询、产业动态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第三方冷链物流资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扩大农村冷链物流产品监控和追溯覆盖范围。三要将农产品追溯与质量评价紧密结合。政府要出台对农产品质量评价的指导政策,并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全方位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同时也为提高农产品全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保障。
一要进一步优化辽宁农产品加工业布局。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平原地区、辽东地区和辽西北地区要依托各自农产品资源优势和“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契机,分类推进、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二要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要求,统筹产地、销区和园区布局,形成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户协调发展的格局。三要构建全产业链。以拓展二三产业为重点,延长粮油、畜禽产品、果蔬、水产品、林特产品和现代种业等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开发特色化、多样化产品,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多环节增收、农民多渠道增收。
农产品在从“田园”到“餐桌”的过程中往往途经多个省市,农产品安全与质量的监管涉及农业、工商、卫生、质检多部门。当前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建立了一些“体内循环”的农产品追溯体系,出现了“各自为政”局面。因此,协调建立全国层面的数字农产品追溯体系,并由专门机构负责推广和管理。
招商电话: 18001033377 园区地址:辽宁省大连市开发区振鹏中二路北50米
大连电商青年科技创业园有限公司
园区地址:辽宁省大连市开发区振鹏中二路北50米
辽ICP备20210111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