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奥运时代的公共体育场馆该如何建设编者按:场馆建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筹备过程中的重头戏,也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总费用在130亿元左右。这些场馆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哪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在奥运会结束之后应当怎样更好地利用?针对这些问题,本期工程科技版选登了两篇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的建筑学家的来稿,以飨读者。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国人的百年梦想。奥运会之后,体育建筑,特别是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科学建设与发展尤其值得重视。
从上世纪80年始,我国体育场馆的建设与经营维护问题就广被讨论,备受关注,但至今未有理想的体制与机制出现,而新的问题却在不断产生。与此同时安博app官方网站,对体育场馆建设与经营所存在的认识上的差异,使问题更加复杂化。考察国内体育建筑的发展,有两点问题特别突出:
在近20多年的发展中,虽然我国体育场馆的建设规模与标准均大幅提升,但保养、维护与所发挥的作用却不尽如人意,众多场馆的养护问题非常严重。对此,很多人认为场馆问题属于经营不善,寄望于转制经营,以多种文娱、商业经营来解决场馆的困境。在这一商业转制过程中,公共利益成为弱势。
与建成场馆的经营困境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轰轰烈烈、持续不断的体育场馆建设热潮。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人们对休闲、健身和运动的极大需求;另一方面,大型体育场馆项目被越来越多的行政领导作为标志性的政绩工程而加以积极推动,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策划与研究,往往加重了体育场馆建设科学性的迷失。
国际上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主体是以国家和公营事业投资为主,民营投资参加的多是职业化商业运营较为成功的领域,如美国的棒球、橄榄球、篮球场馆和欧洲的足球场等。从根本上而言,社会资金的投入是以市场体系的完善为前提的。所谓的市场体系,首先取决于职业化的体育运动发展。
以美国职业篮球协会(NBA)体育馆为例,由于市场运营的成功,其场馆建设规模在过去二三十年间不断扩大,平均规模从1.6万座增长到1.8万座至2万座,设施标准也不断提高,其根本原因就是背后的市场动力。
从欧洲大型体育场的建设中也可以看到职业化运动的驱动作用。法国世界杯开赛后,欧洲众多复合功能的足球加田径综合场地被专业足球场取代;伴随德国世界杯的开展,多处综合功能的体育场改建成为足球场。其原因在于欧洲各国对足球联赛的炙热需求。与此同时,由于室内赛事市场的萎缩,欧洲对大型体育馆的建设较为保守。英国对正在规划的第三座万人以上规模的体育馆建设小心谨慎,其原因就在于对经营状况的担心。
从欧美体育场馆研究经验来看,一个万人馆要实现正常的经营运转,应至少有两个球队作为主场使用,基本上相当于确保每年开放100场以上。最为常见的是篮球队与冰球队合用一个馆,赛季互不干扰。在这样的前提下,一定数量的文艺演出、展览等多种活动的安排将可保证运营的顺利开展,也可以确保收入主要来源包厢的良好出租状态。
反观我国目前的体育运动职业化进程,却令人十分悲观。足球职业联赛混乱不堪,中超赛事尚未推动场馆建设的良性发展,球市已被人为破坏,至今没有运营理想的主场出现。以中国篮球协会(CBA)为代表的篮球运动、乒超都尚在萌芽状态,未来产业化的前景尚不得而知。总体而言,我国体育职业化的进程尚在起步阶段。
在这种大环境下,可以说,我国体育场馆的产业经营环境尚不正常,希望体育场馆在短时间内自负盈亏、良性循环是过分乐观的想法。同时,由于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仍然薄弱,人均体育设施的指标仍然严重偏低,体育场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能由政府主导和投资,因此对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而言,尤其需要实事求是、理性定位。其中,主要的环节就是规模和标准的确定。
与运营环境恶劣形成对比的是,我国体育场馆建设的盲目性。由于许多城市将大型体育场馆作为标志性工程建设,项目决策由主观肇始,建设初始缺乏科学论证,建筑标准定位不当,导致建设主体内容不准确,规模确定随意,项目策划不科学,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严重。
以体育场的建设为例,在我国目前的体育市场环境中,体育场由于以大型运动会开闭幕式和田径比赛为主,使用机会少,多种经营十分困难。大多数体育场以座席下房间的出租使用为主,主场地由于维护的原因对市民开放有难度。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城市仍然不断建设体育场,不断增加规模、提高标准。广州在已拥有天河体育场(60000座)、奥林匹克体育场(80000座)、越秀山体育场(20000座)、黄埔区体育场(20000座)等多个体育场,且均面临沉重运营负担的情况下,2005年又投资5个亿,兴建广州大学城中心体育场。该体育场包括一个大型体育场和一个田径训练场,其中体育场占地9.7万平方米,可容纳5万观众,成为广州第三大体育场。2007年在大学城再次投资兴建为亚运会比赛用的国内第二大规模的自行车比赛馆。而事实上,不足20平方公里的大学城已拥有20多个分布于各校区的体育场、8座体育馆。经过多次建设,广州大学城的体育设施密度非同一般。
再以北京为例,奥运会之后,规模达到1.5万以上座席的体育馆有五棵松体育馆、国家体育馆和首都体育馆,其中五棵松体育馆和国家体育馆规模达到1.8万座,均称达到NBA标准。然而,事实是北京CBA球队只有首钢一支篮球队,CBA的观众规模场均不足3000人。其实,即便是NBA的故乡美国,也很少在同一座城市建设两座近2万人的体育馆,政府出资更是无法想像。拥有两支NBA球队的洛杉矶,两支球队共用一个体育馆,场馆利用率高,场馆建设与经营完全商业化运作,无需政府出资。
国际上大型体育赛事的体育场馆建设中,非政府投资在日益发挥作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主比赛场在赛后按投资方要求转换成棒球场;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开幕主场安联体育场(6万观众席)在建设时俱乐部已介入投资,赛后是德甲两支球队的主场。因此,我们在比较体育场馆规模与造价标准的合理性时,投资主体的不同是重要的前提。
在各种运动会申办的推动下,国内城市体育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断高涨,但由于行政意志不断催化建设的标志性,体育建筑追求怪异的形态、浮华的表皮,导致造作的结构重复、夸张的表皮构造,设计标准不断升高,建设成本也不断攀升。
因此,我们说科学决策的前提是全过程地关注体育场馆的建设,科学定位至关重要。下列两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体育作为富含公益性的产业,是建设我国现代和谐社会的主要环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经营机制的改革将推动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科学建设,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当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的关键。
以投资建设与运营维护为例,在已建成的体育场馆费尽心机找寻经营出路,减少政府每年几百万元维持费用的同时,新建大型体育场馆的投资却在以亿元为单位地增加与突破。近年我国新建的大型场馆的单位面积造价不断攀升,有的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水平。如果我们以一个计划造价35亿元的体育场计算,即便按照30亿元建设,其造价也是国内的超标准,如果预留5亿元设立运营基金,用于补贴运营和扩大公共开放,将会在未来25年内自如经营,社会效益无可估量,总投资反而降低。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将备受关注,体育场馆的建设尤其需要以新的思维来面对。我们认为以下两点是需要重视的:
1.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应坚持公益为主的立场,体育场馆规模与建设标准的科学论证对于合理使用公共投资尤为重要。改变体育场馆的标志化倾向,将体育场馆建设真正纳入城市公共配套的范畴,使之走上实事求是、健康合理的发展道路。
2.改变观念,不断推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的进程,精心培养体育大市场,早日建成良好的体育职业化市场环境,从根本上促成体育场馆良性运营大环境的出现。
(本文作者孙一民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何镜堂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先后主持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羽毛球馆和摔跤馆两座场馆的设计工作。)